加入收藏

人才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

2022-04-13 11:20:1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始终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其重要不言而喻。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培养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有8处围绕人才问题作出了深入论述,重申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目标任务,并强化相应的政策举措,引发了各方面的广泛热议。可见,人才培养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人才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紧密关联。早在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才能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中赢得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跨越。在人才资源总量方面,中国的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中国现有各类人才已达1.8亿人,位居世界首位。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在人才素质方面,中国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就高端人才来说,中国已初步建成一支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两院院士169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000多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90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从人才创新能力来看,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2020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一。在人才队伍结构方面,中国人才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7500万人,占人才总数的45.6%。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才大国不等于人才强国。早在2002年,中国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此后,中国相继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主要面向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立足国内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各项人才工程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极大地带动了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现有的人才队伍规模、素质和结构等,还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不能满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一是人才队伍总量有待增加。中国人才数量虽然一直在稳步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偏低,人才资源密度相对较小。2020年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为43人,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人-120人之间,北欧国家如芬兰、瑞典等甚至达到240多人;我国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能达到50%-70%。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加强加快人才培养。

二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1年,而美国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就已经达到12.75年。目前,中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为20%,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到25%以上,差距显著。在全球竞争力综合排名中,中国位列第28位,尽管在市场规模、创新能力和技术通信领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亟待提升。此外,在西方意识形态偏见、既得利益强国“围堵”、资源竞争加剧、环境压力严峻等背景下,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三是高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年来,在全球科技发展的激烈竞争中,频繁出现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这反映出中国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的世界级科技专家、前沿学科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2021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内地排名第二,共有935人次入选,占比14.2%,但距美国的2622人次、占比39.7%还有很大差距。在一项国际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中,中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落后于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不得不大量引进海外人才。

四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截至2020年底,中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约26%,高技能人才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这个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与此相应,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达到2:1以上。企业技工紧缺的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到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演变为经常。中国工程师人数虽然超过7000万人,但存在分布不合理、创新效率不高、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据专家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高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大、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衡、结构不合理、年轻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还存在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鼓励中年人才返乡建设”,“鼓励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出台‘倦鸟归巢’的人才回流计划,支持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逐步实现人才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双赢局面”,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目前的人才分布不合理现状,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这段内容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政策要点,也勾勒了人才培养的未来前景和美好蓝图。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才发展的新目标。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一是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三是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未来中国,务必按照这一“时间表”“路线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是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用人自主权。二是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加强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推动破除论文“SCI至上”。四是要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畅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五是要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六是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完善配套政策。七是要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

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一是要倡导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二是要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将育人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三是要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理解科学的环境,把未成年人作为科普的重点对象。

要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青年科研人员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他们正处于人生中体力与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也是最具创造活力的时期,有潜力、有能力创造出重大科技成果。因此,在继续重视国外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对本土培养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国内特别是“双一流”高校青年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如狠抓高校教学科研水,完善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各项科研经费资助的比例,提高博士博士后待遇等,并且政府、各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应实事求是,以个人能力为标准,尽可能消除本土学历歧视,为培养的优秀青年工作者提供理想的就业和报国机会,夯实科技人才群体基础。

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将人才分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大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急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着力培养高水基础学科人才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做出原创、变革、颠覆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宣布“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不仅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也给“十四五”乃至今后十年人才培养部署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中国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数以千万的高层次人才,一大批重大重点工程的首席科学家都是自主培养的。

高水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充分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为确保这一任务的实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内涵式发展,大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二是深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三是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四是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合作办学,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五是要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形成科研和教学的“乘数效应”,加快实现战略科学家、基础研究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高水自主培养,筑牢战略科学家的成长根基。六是系统谋划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的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资源和便利条件,全面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

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一是强化长周期培养和稳定支持,加大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聚焦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二是以超常规培养拔尖学生为重点,把牢选拔、培养、评价等关键环节,打造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格局。三是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不断扩大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稳中有升,吸引有志向、有志愿、有志趣的优秀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为国家基础学科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长期发展储备输送拔尖人才。四是探索顶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突破常规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思维的培养教育,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推进小班化、个化教学,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同时,要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吸引那些具有强烈探索欲望、享受“寂寞”的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构建分阶段、全谱系、配置合理的人才资助体系。这些逐步形成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为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可靠方案和可行路径。

同时,着眼于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厚植人才发展土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强教师队伍,加大对基础学科人才的支持力度,教学名师等人才计划要向基础学科倾斜,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热爱教育、造诣深厚的“大先生”投身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同时,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也要向基础学科倾斜。二是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三是要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推动建设基础学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接触前沿领域提供台,构筑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和育人生态。

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不断,主要集中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这三个文件确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这一内容清晰确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任务,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发挥基础作用。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办学定位不适配、办学规模大而不强、办学条件缺口大等问题。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内在要求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开了“套马索”。因此,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层次高移的现实需求。当然,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定位的同时,要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要继续优化布局结构,还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此外,国家还要实施“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计划通过3到5年时间,集中力量建成1000所左右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建设一批品牌专业,示范带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提升。

扩大实施“职教高考”。未来几年,要通过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职教高考”招录学生比例,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此举是国家2022年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举措之一。自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山东、江苏、江西、四川、重庆、福建、安徽等地已经对“职教高考”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验。国家将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此前,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升学通道并不宽敞,高职院校招生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留给中职学校的招生名额并不多,但是“职教高考”报考人数一直相对较多,为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后,职业本科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会配套文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将不低于10%。为此,要支持一批国家优质高职专科院校,按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规模,按照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育人模式,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合理推进初中毕业生普职分流。坚持普职分流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将积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健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因素,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中职教育办好,提升自身质量,在普职融通上下功夫。在提升中职办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办学条件短板的同时,畅通升学渠道。中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定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路径。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只是大学的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类学校都应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任务,由此形成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其中,有关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新的共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这就释放出一种新的政策信号。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建设国家英才教育体系,也正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的认识和判断。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首先要纳入人才自主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由此,应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全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要在培养并提高全体学生适应时代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效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质的同时,健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展与培养机制,健全国际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与合作培养机制,为具有拔尖创新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为尽早发现人才并快速进入培养通道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潜质青少年的早期发现、培养机制。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从组织规划、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改进、管理制度保障等多个角度,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政策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改进。同时,依托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选拔、课程教学实施、政策机制及资源保障等专题研究。

制定培养拔尖创新青少年人才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发挥科技馆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作用,联合高校一流专业和师资,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科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

强化课题研究引领学方式变革。中小学校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课程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研究和实践,从面上显著提升全体校长、教师基于课程教学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能力。

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完善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支撑。按照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与深化创新创造教育同步,推进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日常教学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作业设计与布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类考试命题及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区域教育环境质量评价和基础教育督导工作中,凸显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的比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从基础教育阶段打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作者:陈如)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刻不容缓 复兴紧密联系 战略机遇期

相关新闻

资讯

总投资50亿!星恒16GW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江苏盐城
总投资50亿!星恒16GW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江苏盐城

4月11日,星恒电源16GWh动力电池云签约仪式圆满举行。......更多>

北京嘉美信“无线提升”——皮下热频技术
北京嘉美信“无线提升”——皮下热频技术

治疗皮肤松弛的终极技术SIH Technology皮下感应加热......更多>

泽婷婚恋为爱加冕,造一世情缘,铸万家幸福
泽婷婚恋为爱加冕,造一世情缘,铸万家幸福

泽婷婚姻生态集团成立于2018年,是目前国内实体落地服......更多>

政策驱动数据安全再加速,信源密信筑牢办公安全通信底座
政策驱动数据安全再加速,信源密信筑牢办公安全通信底座

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更多>

口罩还可以这样潮!绒言绒语萌物军团IP口罩风靡Z世代
口罩还可以这样潮!绒言绒语萌物军团IP口罩风靡Z世代

从二次元到元宇宙,Z世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模糊着虚拟......更多>

北信源:聚焦信创领域,携手行业共建产业生态圈
北信源:聚焦信创领域,携手行业共建产业生态圈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创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新基建在全国范......更多>

微卡创富实力派,北汽瑞翔M3携六重大礼强势来袭
微卡创富实力派,北汽瑞翔M3携六重大礼强势来袭

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国家鼓......更多>

斩获自动挡重卡最大出口订单 福田汽车持续领跑海外市场
斩获自动挡重卡最大出口订单 福田汽车持续领跑海外市场

3月31日,天津港,328辆福田欧曼自动挡重卡列队完毕,......更多>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新院项目5#楼封顶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新院项目5#楼封顶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新院项目5 楼封顶著名的中医肛......更多>

辉瑞报告一出,地球人都崩溃
辉瑞报告一出,地球人都崩溃

自从美国辉瑞第二批法庭判定的疫苗审评文件公开后,犹......更多>

关注

6000年前 郑州人已经住上了“三室一厅”了!
6000年前 郑州人已经住上了“三室一厅”了!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年... 更多>
广州防疫重要场所已纳入供电重点保障范围
当前,广州正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记者从广州供... 更多>
“大师”帮忙消灾?两人诈骗千万元终落网!
女子自称是境外“大师”的代理人,可帮忙联系“大师”... 更多>
实测广州电商卖菜:价稳量足 提供无接触配送
近日,记者从多个电商平台了解到,上周末开始,广州部... 更多>
暖心! 白云封控区小寿星收到生日蛋糕
“感谢!心里暖暖的!”4月10日,白云区同和街山水庭... 更多>
管控区一精神障碍患者疑发病,云城街开辟“绿色通道”护送就医
“辖区内二级精神障碍患者陈某某的母亲反映,患者单靠... 更多>
海珠区全面发动党员干部支援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4月12日,记者从海珠区获悉,该区于4月9—11日在全区... 更多>
送药上门、入户核酸,南沙区榄核镇管控区特殊人群生活有保障!
家住南沙区榄核镇管控区内的李女士是一名妊娠高血压孕... 更多>
潮州东联络线开启路面工程施工
记者12日从广东交通集团所属潮州东联络线获悉,该项目... 更多>
南航推出防疫出行信息便捷查询平台
4月11日,南航推出“疫情防控”防疫出行信息查询平台... 更多>
男子突发疾病倒地 退役军人及时出手相助
记者从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4月11日下午,番禺... 更多>
恶意抢注“冰墩墩”商标?严查
信息时报讯(记者成小珍通讯员白云市监)申请注册“冰... 更多>
​救助摔倒老人、找寻走失儿童……广州公安抗疫一线保民安
寻找在核酸检测点走失的孩子,帮助过马路时摔倒的老太... 更多>